环球滚动:【“亮成绩、展形象,二十大精神在支部”一线巡礼】甘南村:“安置村”破茧成蝶的典型样板
2023-06-20 08:32:03    来源: 青海日报

原标题:【“亮成绩、展形象,二十大精神在支部”一线巡礼】甘南村:“安置村”破茧成蝶的典型样板


(资料图)

新甘南村。甘南村党支部供图

青海新闻网·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夏日的高原,凉风习习。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市区向西南行进1.3公里,沿着柏油马路穿过一排郁郁葱葱的密林,河西街道办事处甘南村便呈现在眼前。

沿着道路来到甘南小区一期,一幢幢住宅楼整齐而立,街巷靓丽整洁,设置在小区的大型幼儿园、商超、饭店、菜铺里人来人往,路边的亭台桌凳旁不时有村民悠闲休息……很难想象,这里曾是德令哈市典型的城中村。

甘南村位于德令哈市区南部,村域面积1.5平方公里,由3个社组成,共有610户2105人,主要以种植青稞、小麦为主。和以往印象中的农村不同,这里整齐布置的栋栋高楼、四通八达的柏油大道、楼栋间绿意丛生的绿化景观带,以及热闹繁忙的商业功能区,都让人耳目一新。

“看我们的村子阔气不阔气,和城里的小区没啥区别!”健步走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史正魁骄傲地说,他向记者介绍道:“2016年,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村里实施了城中村改造项目,自那以后,村里人人住进了新楼房,家家有了新产业,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。”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畅通城乡要素流动。近年来,甘南村在德令哈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基础上,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升级,村民养老、就业培训、幼儿教育、物业管理等得到整体改善。

村里的孩子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幼儿教育。苏烽/摄

家住甘南小区一期的李应梅生活在这里已经4个年头有余,陪着孙女在小区院子里玩耍的她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李应梅在2018年通过抽签抽到了小区里140平方米的新房,没搬过来前,一家几口人还挤在砖瓦房里,烧煤取暖、公用旱厕,设施条件很简陋。

住进高楼,不仅让李应梅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,也让她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信心,她说:“家里现在有4套房子,都是这样的楼房。平常买菜和生活用品都在家门口,小区的环境也漂亮,生活真的很幸福!”

水系整治、绿化布置、路网贯通、停车敞篷……伴随甘南村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乡村振兴脉络的徐徐展开,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落地。如今,村子环境焕然一新,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小区环境好了,村民住在楼房里也更加顺心了,生活质量跟着提高。

史正魁在甘南村当了三十多年的党支部书记,看着这个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变成了优美的住宅小区,心里特别高兴。他说:“做梦也想不到,这辈子可以带领村民住进这么好的小区和这么漂亮的房子。今年,我们打算把闲置的资源都利用起来,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,让村民们的生活再上新台阶。”

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。甘南村将“城中村”区位发展“劣势”变成“优势”,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中坚作用,谋划了一批接地气的集体产业发展项目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二十大精神。

甘南村毗邻县城,具有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,通过认真分析资源禀赋,村里把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放在了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上,将闲置“库房”进行资源转化,让“死资源”变成“活资产”,增强村集体经济“内生”动能。

跟随史正魁的脚步,我们来到了位于社区一脚的商业步行街。“过去这里都是闲置的,这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,吸引商超、饭店、饮品店入驻,现在已经有26家商户入驻,不仅方便了村民生活,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。”史正魁介绍说。

村民蔡寿山的“发面馍馍铺”便位于这条商业街,自从村里把这些闲置的房子出租出去后,步行街渐渐热闹了起来,他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。蔡寿山说:“过去,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五六千,现在生意好了很多,每年差不多有8000元到1万元的收入,另外还有村里的分红。”

小区商业街仅仅是甘南村众多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的缩影。房屋租赁、培训场地租赁;优化“合作社+合作社”模式;打造农民工产业技术培训基地以及围绕家政服务行业与村“两委”班子谋产业、找发展,在城市服务上做文章……仅2022年,全村各类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02万元。

以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为指引,史正魁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。他说:“村里还有很多闲置的土地,后期我们计划打造汇集文化体验、特色品牌、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商业区,扩大村集体产业经营规模,增强辐射带动作用,进一步带动大家增收致富。”

村容村貌破旧不堪,产业发展一穷二白,这是过去的甘南村。

小区环境宜居宜业,乡村振兴如火如荼,这是现在的甘南村。

“安置村”已破茧成蝶!(苏 烽 闻 皓 青组宣)

关键词:

上一篇:【快播报】果醋发酵温度_果醋发酵反应式
下一篇:最后一页